1月13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更新2022年1月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最新数据。西北大学环境/生态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前1%。至此,以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为主体支撑的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等4个学科先后进入全球前1%,已成为西北大学现有9个全球前1%学科的重要组成,彰显了学部学科集群优势,展现了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成效,也取得了学部事业发展“十四五”开局的新突破。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划分22个学科领域,是基于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所收录的全球12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评价国家/地区高校和学术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工具之一。
西北大学生态学科是我国第一批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1年),2012年设立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秦岭珍稀濒危动物保育重点实验室和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以来,生态学科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和政策导向,积极响应“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发展倡议,长期致力于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研究,围绕野外秦岭川金丝猴个体识别和社群结构与稳定性机制,秦岭和西部植物系统发育与演化研究等研究方向,近年来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urrent Biology等权威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完成《陕西植被》《金丝猴研究进展》等多部专著,参与《中国植被》撰写,为陕西省、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动植物分类、生态和植被区划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努力。
李保国教授领衔的动物研究与保护团队,长期致力于对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进行保护生物学、行为生态学和动物适应研究。系统阐明了金丝猴对于寒温带气候的适应机制,首次提出了亚洲起源说-聚合学说,全面揭示了金丝猴致濒及种群稳定机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为国内外野生动物保护开创了新道路。
赵桂仿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秦巴山区经济与珍稀植物的植物遗传谱系研究,在胡桃属、栎属、羌活属、地黄属及葡萄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和分子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为地方和区域生态保护构建了重要经济植物的遗传谱系。
岳明教授团队以黄土高原植被动态与恢复、秦巴山区植被生态保护为重点开展了长期探索研究。阐明了该区域植被基于功能性状和群落谱系的群落构建机制,揭示了秦岭红桦林的稳定机制,建立了秦岭植被垂直带谱及演替模式,明确了黄土高原群落构建模式随演替的变化及机制,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植被生态恢复与保护和宏观生态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未来,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大部制改革,围绕“十四五”建设发展目标,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西部“科、教、研、育”一体化高地,坚定不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产教融合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学部师生干事创业的潜力和效能,为西北大学新时期“双一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